欣喜翔业 因为有您
2012年翔报年度人物7
武彪:航班运行和谐曲的“小小指挥家”
■本报记者 林淑惠
【人物名片】
武彪是厦门空港运行指挥中心调度室的一名指挥调度员,在调度室里,同事们亲切地称他为“彪哥”,这位外表看起来斯斯文文、稚气未脱的80后大男孩,在工作中却着实是个“业务小大人”,一颗脚踏实地、默默无闻奉献的心,一副用专业与创新精神共同武装的头脑,让武彪成为调度室里最年轻的“业务骨干”。在业务工作之外,武彪变身“宣传大使”,承担起调度室内外沟通宣传工作,在与客户沟通协调、对外展示机场指挥中心形象的工作中游刃有余。
好学 最年轻的业务师傅
“您好,机场调度15。”
“18号登机口有延误航班旅客情绪激动,请派公安处置。”在机场运行指挥中心调度室,武彪接到电话后在迅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“18号登机口一名老人心脏病突发,需机场急救。”
……
下午17:30,武彪刚刚完成交接班,就开始忙个不停。厦门机场每日有400个航班起降,运输近5万名旅客,无论在候机楼内还是在飞行区内,机场运行发生的任何突发事件都需报告给运行指挥中心。武彪说:“平均2分钟就要接到1个电话,平均每分钟要发出10条信息指令,经常是一个问题没有解决,另一件事情接着就来了。”他笑言,电话忙的时候嗓子都沙哑了,还不敢喝太多水,怕上卫生间会误事。“忙碌、充实、高效”——正是对指挥调度员工作状态的最佳诠释。
2009年,武彪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交通运输专业,毕业后即进入厦门机场工作。“成熟的调度员”,这是领导和同事对武彪的共同评价。别人需要花4-5年的时间来掌握的业务能力,武彪仅用了3年的时间来完成。业务能力的扎实突出,不仅得益于武彪的聪明好学,更重要的是,他有一颗踏实肯干的心。做好每一个航班的安全运行和服务保障,时时刻刻都需要与航空公司机组“打交道”,信息接收与传达容不得半点误差,然而,在与外航机组全英文沟通时,像大韩航空、全日空等非英文母语的机组人员,英文表达中带有严重的地方口音,“听不懂”——难题摆在了武彪面前。怎么办?武彪和同事们绞尽脑汁攻克难题,于是将与外航机组的对话录音截取下来,反复听,识别他们的发音特点;还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外教英文培训课程,与客户沟通逐渐顺畅。
沉着 步步惊心的应急救援
“沉着”是武彪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。作为应急救援中心,机场运行指挥中心要随时做好准备处理各类突发事件。在调度室里,同事开玩笑说,武彪是最“坎坷”的,因为他在岗时总能碰到各种特情处置。然而,正是这种“坎坷”铸造出了武彪沉着、冷静、敏锐的应急救援精神。
今年2月18日7时8分,刚值完夜班的武彪接到来自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的电话:“急救7310直升机在海上救到一名落水渔民,需马上协调地面相关救援队伍。”
此时距飞机落地只有10分钟,虽然他在值班席位上已经守了整整一夜,眼里布满血丝,但这突如其来的电话就像一针兴奋剂,让他精神百倍,开始了一场与时间争夺先后的赛跑。
“塔台,您好!这里是机场指挥中心,急救7310落地停放67号机位,生命垂危,请安排优先着陆。”
“急救中心!急救中心!请速派员到67号机位待命,生命垂危,即将落地!”
“安检值班!安检值班!有一辆急救车从东大门过检,请协助放行!”
“运行监察!运行监察!急救 7310即将落地停放67号机位,请速到现场协调!”
……
各方协调,不落下任何一个环节,为病人及时得以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高度紧张的应急救援工作,武彪既要果断、快速、准确地发布指令,又必须细致入微地考虑每一细节,“胆大心细”正是他的最佳写照。打完这漂亮的一仗,武彪才算松了一口气。
责任 幕后也能服务旅客
武彪的工作虽然并不直接面对旅客,但是他深知,通过他的指挥协调,不断提高航班正常率,就是带给旅客的最好体验。
在机场运行指挥中心调度席位上有7台电脑,分别显示着厦门机场生产指挥系统、机场流量管理系统、机场电报系统和机场气象等各种信息,屏幕上布满了红、黄、蓝、绿、紫等各种颜色,武彪娴熟地在电脑里迅速查找所需信息。
在介绍机场气象系统的时候,刚好碰到厦门机场雷雨预警,武彪立即打电话给厦门空管气象中心,询问气象信息;紧接着向机场一线单位发布天气预警信息,以便各单位未雨绸缪,提高保障效率。信息发布结束后,武彪并没有闲下来,而是在成堆的航班信息中梳理厦门机场延误超过2小时和4小时的航班,了解延误航班旅客动态。